王波,本是一名数度成为家乡街谈巷议的明星人物:高三获得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决赛二等奖,保送北京一所著名学府;2014年返乡创业,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如今的王波已是特大制造、贩卖、走私毒品犯罪嫌疑团伙的核心人员。
王波家乡黄冈的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作为地方政府引进的“创业人才”,王波回到黄冈,成为当地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之一,从事“非天然氨基酸、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当时的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专程到王波公司考察,寄予厚望。
今年3月,黄冈市公安局黄州分局禁毒大队在王波公司位于当地某化工厂的一处厂房内发现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硫酸、盐酸等未按规定报备。秘密调查随即铺开。6月初,一则信息被深圳警方通报至黄州公安分局:从黄冈市快递至深圳国际物流公司的LED灯管内,藏有500克浅黄色晶体,疑似毒品。
6月8日,在黄州城区王波的家中与当地某化工厂内,王波团伙和现场制毒工人被抓获。警方缴获盐酸、硫酸、乙酸乙酯等原材料4.6吨,缴获毒品611.3公斤。因涉嫌制造、走私数百公斤国家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一种新型毒品)非法获利450万元的王波等人被起诉。
王波团伙制作的新型毒品
王波团伙的制毒窝点
像王波这样的名校高材生,培养出来着实不易,他本应该是大有前途、造福社会的。可令人悲哀的是,他的高学历、高智商却成了他铤而走险的工具,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这些年来,高学历犯罪者们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
高学历犯罪者屡屡出现,造成的影响不是普通犯罪者所能比拟的。高学历者,往往都具备过人的能力、技术、心理素质甚至是智商。很多高学历者甚至成了电子信息时代高科技犯罪的主要角色。透过种种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高学历犯罪”者文化层次高,犯罪手段复杂多样,利用掌握的知识钻法律空子,社会危害性更大。
其次就是,作为高学历者,在社会上往往都是受人尊敬,被视为榜样的人物,他们的犯罪行为同样更加受人关注,而他们的罪恶也会更加动摇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
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精英人才,他们本应该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好事,然而却走上犯罪道路,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高学历是否和高素质成正比?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高学历的人走上不归之路?
社会学家王开玉认为,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问题学生”日渐增多。当他们走进大学或走向社会后,道德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便会显现出来。高追求、爱攀比是高学历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我疏导,另找出路,往往就起了犯罪动机。
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这些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有些时候“拼爹”甚于拼才,部分民众存在仇富心理。在部分地方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教育者又疏于对他们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在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后发现自己仍然比不过一些本身就家庭条件优越的人,自然会心态失衡,因此就导致了他们铤而走险,无视法律地去谋求利益。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是维持国家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欧洲之所以从荒蛮到发达,在经济积累的同时也是遵循着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无论任何人,即使是高学历者,走上犯罪道路,除了丧失基本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懂法律、无视法律、不敬畏法律。基层教育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这些包含法律的课程,由于不是考试科目而被一再压缩。高等教育中的普法教育完全不受重视,甚至成为了主修科目之余的“休闲”课程。
高校应真正把这门课落到实处
高学历本应具备更高的修养,包括法律修养,但是现在的学历教育主要是知识的教育,很少有人格、法律、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加上一些求学者也主要是以学历做敲门砖,急功近利,所以根本谈不上提高修养。这样教导出来的学生,缺乏法律和道德意识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