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涉“二维码”犯罪给侦查取证带来的挑战||福州刑事律师推荐了解
来源: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
编者按:随着二维码的普及,它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加简便的犯罪途径。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二维码与互联网的结合,把网络犯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废了它吗?显然不现实,不能因为高速公路上轧死几个人,就把公路拆了;也不能因为网络犯罪猖獗,就把网断了。治理的思路仍然在他处,笔者愿与诸君共同探讨。
正文:
很显然,二维码的普及性应用,极大地拉近民众与互联网的距离,但是,
当你拿起手机“扫一扫”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把钱付给一个伪装者?
当你拿起手机“扫一扫”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个人信息(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聊天记录……)源源不断被送到远方?
当你拿起手机“扫一扫”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在被骗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坦白说,二维码不是新生事物,但由于他的便捷性和识别间接性,演变出一个可怕的后果,那就是,以二维码作为入口的网络犯罪,使受害者群体瞬间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犯罪分子一网下去,总会有“傻鱼”中招。
如何对涉及“二维码”的犯罪进行证据固定?这是摆在执法司法机关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与一般的网络犯罪并无实质性差异
与一般的网络犯罪大同小异,我们总得对犯罪现场进行电子数据的勘验活动。所不同的是,以二维码作为入口,就需要对这个“入口”进行一个规范固定。在勘查笔录中,除了对网络犯罪一般性元素进行记录外,还需要对二维码进行识别和记录。可以以图片(或附件)的形式列在笔录中。
2.真正的罪魁祸首在云端
二维码确实能够存储少量的数据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识别,把这些信息全部解读出来。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多的二维码可能是短码,它直接指向云端的某个资源,如一个木马软件(*.apk)。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你提取固定了现场的二维码,其所指向的云端资源发生了变化,那么你的提取和固定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对于以二维码作为入口的网络犯罪,在固定二维码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识别解析,远程调取其所指向的云端资源,并予以固定。这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
3.涉“二维码”犯罪给取证软件带来的商机和挑战
笔者曾经和我的朋友做过一个实验。我们各自通过在线的二维码生成器,把聊天文本制作成一个二维码图片,通过微信把图片传输过去。
大家能读懂上面聊得啥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可是如果你拿手机扫一扫,便会一目了然。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想到了啥?
没错,恐怖分子之间的勾连,贩毒集团成员之间的通信,地下黑市的交易,……,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的。因为文本转化成了图片,可以有效规避监管。毕竟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进行关键字搜索,但却无法实时的识别图片中的内容,更遑论检索?
未来网警如何应对和监管?这个问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还是说一个现实点的问题吧,如果犯罪分子之间确实通过二维码图片交换信息,如何提高取证的效率呢?
扣押的涉案电脑或手机中可能有100000张二维码图片,怎么识别转换?怎么搜索?这将会是取证人员的噩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建议,国内外各大取证软件商,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通过插件或者脚本的方式,增加二维码识别功能,以便于能够处理海量的二维码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倒是为各大取证软件厂商提供了快速跟进的机会呢^_^
注:本文是作者时不我待(赵宪伟)在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举办的“二维码犯罪治理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